【達人故事】小農推廣達人吳音寧:「沒有困難的事,只有等著被解決的事。」
「沒有困難的事,只有等著被解決的事。」-小農推廣達人吳音寧
彰化縣溪州鄉一帶,將近百年前就倚賴濁水溪分支「莿仔埤圳」的灌溉,在莿仔埤圳的滋養下,孕育了溪州的田野,使得彰化成為台灣重要的糧倉之一,而「溪州尚水農產平台」的成立,使溪州農業走上新的一頁,這項計畫的推手,正是溪州鄉公所主任秘書──吳音寧。
從乖乖牌到勇於走上街頭維護正義
在溪州田野間成長的吳音寧,是詩人吳晟的大女兒。吳音寧小時候是個乖巧的女孩,高中立志成為一位律師,於是大學選擇就讀法律系,她說:「到台北唸大學的時候,我什麼都想嘗試。讀了法律系,才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法律其實就是人制定出來的文字。」兒時的循規蹈矩,在這段時期衝撞出一套自己的想法與叛逆,她開始關注社會議題,開始參加社會運動走上街頭。
畢業以後,吳音寧成為報社編輯,辭職以後,因緣際會之下她前往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自治區,與當地解放軍及原住民印地安人共同生活一、兩個月,那段日子她感受到弱勢族群所遭受的壓迫,促使她開始以文字記錄對社會的觀察,寫成報導文學作品《蒙面叢林》。
因此回到台灣以後吳音寧更加關注社會,2003年震驚台灣社會的白米炸彈事件對她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衝擊,於是,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她,回頭審視台灣近五十年來的農業發展,也關心台灣農村與農民的處境,並寫成書《江湖在哪裡》。
回到彰化溪州,捍衛家鄉農業
同時,吳音寧回到故鄉溪州,開始友善耕種家裡的稻田,不灑藥、不使用化肥,「一開始只有我自己這麼做,但久了會希望周圍的農民一起加入友善耕作的行列。」
不久,她受到當溪州鄉長的表哥黃盛祿邀請,前往鄉公所幫忙,擔任主任秘書。她就任之初就觀察到,當地公立托兒所提供的營養午餐大多是加工食品,為了讓孩子都能吃到在地的蔬菜與稻米,開始推行「托兒所在地食材供應計畫」。
2012年爆發「中科四期引水工程」,政府欲在莿仔埤圳源頭設下管線,將水導入中科四期園區,使得溪州的原本就「供四(天)停六(天)」的農業用水陷入危機,吳音寧帶領幾位青年與當地農民,在工程開挖前搶先一步擋在怪手前,為護水運動奮力一搏,經過無數個漫漫長夜,終於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政府願意讓步。
成立溪州尚水農產平台,推廣在地無毒食材
經過護水運動,一起奮戰的幾位青年也決定留在溪洲,與吳音寧一起為溪州推動「水田濕地復育計畫」,於是一同成立「溪州尚水農產公司」,大力推廣友善耕種的觀念,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更建立契作模式,保價收購農民生產的作物,改善當地農民的收入。並且,於2014年成立「成功旅社.農用書店」,販售農業知識專業用書,以及推廣當地小農生產的作物,包括「溪州尚水米」。
吳音寧說,希望可以藉由這項計畫解決三個問題:農民的收入、以自然農法改善台灣的耕作方式、讓消費者重新信賴食物。
推行初期,吳音寧的團隊很擔心儘管作物都是保證價格收購,但是不灑藥、不使用化肥的自然農法會使農民的收成減少。但實行兩年多以來,農民看見水田裡的青蛙和螢火蟲都變多了,能夠保護自然生態,除此之外,契作模式也使得他們的收入趨於穩定,許多人都願意繼續與她堅持下去。
而配合「托兒所在地食材供應計畫」的推行,溪州幼兒園的孩子吃的營養午餐,從充斥的加工食品變成在地生產的食材。
用生態永續的方式改善農民的生活
吳音寧從一位循規蹈矩並立志成為律師的小女孩,在社會運動中啟蒙,挺身為家鄉保衛農業水源,以自己的方式去守護故鄉、為農民發聲,最後帶領眾多農民改變耕作方式、推廣契作模式,吳音寧對於未來還有一個夢想,想在家裡的稻田與樹園,建造一個生態區,讓更多人可以持續看好看的風景、吃好吃的食物。
說起話來十分慢條斯理的吳音寧,是個非常正向的人。回顧這一段風風雨雨的日子,她笑說:「我認為沒有困難的事情,只有等著被解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