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達人王希文:「要把喜歡的事情變成專業,就必須要對這個興趣負責。」
「要把喜歡的事情變成專業,就必須要對這個興趣負責。」-配樂達人王希文
王希文在升學一路順遂,唸到台大政治系畢業,進入外商銀行工作。但進入社會工作的第一年,因為家人的病逝,加上對工作性質的茫然,又遇到一群從事音樂工作的藝文界朋友,開展了他對音樂的興趣與想像。相信「自己的未來應該自己決定」的他,決定離開外人稱羨的外商銀行,認真看待自己對音樂的熱忱,並且努力朝專業配樂者的夢想邁進。讓我們來看看他如何將興趣發展成專業吧!
(口述/王希文、撰文/超越基金會)
國、高中時期對未來開始有想像了嗎?
我的求學過程還算幸運,蠻會唸書、考試的,所以從小在父母親的期待下去求學。國中的時候不大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只知道沒考高分會被罵,所以就努力讀書。
高中時的志向是想往建築或考古去努力,因為數學不錯,對計畫安排、結構有興趣,也喜歡歷史文化,但這兩個志願在當時是父母一定會否定的,最後推薦甄選進入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輔修經濟系。大學的時候發現外交關係跟國際事務很有趣,曾想過考外交官以對社會產生一些影響力,但因為大學時期主要活躍於活動之中,例如加入籃球系學隊、組樂團,學業就只能抽空維持水準。退伍後考上許多金融證照,進入外商公司工作了一年,但此時我驚覺之前的人生算是在家人、同儕的外在價值觀下走出來的,並不是我自己要的路。
工作第一年,父親因病過世。為了讓家人放心,我本來急著想去考國外的研究所,回來找個好工作;但準備一個月後,發現自己不知為何而戰,便開始懷疑過去那些經歷是不是我想要的。父親的離開使我的感受力被打開,加上這時候接觸到很多藝文界的朋友,拓展我對音樂的認識,我的想法開始慢慢改變,覺得自己的未來應該自己決定,因此我辭去外商公司的工作,開始認真思考如果要把音樂當作專業、事業,可以怎麼做。
怎麼發現想要將興趣轉換成專業的?
因為身旁有一些從事創作的朋友,我開始接觸到其他領域的音樂,例如電影或舞台劇等戲劇相關的配樂,發現我對那些音樂很感興趣。我慢慢了解音樂世界不是只有吉他、鼓、base,也不是只有搖滾樂、流行樂。我喜歡看舞台劇、也有觀察戲劇的感受力,過去嘗試過的作品後來都有不錯的成果。國外剛好有這個領域的專業訓練,我問自己:「這會是我的出路嗎?」
興趣到專業的過程你是如何規劃的?
大學畢業後,我邊工作邊計劃未來的研究所進修。有一天我在查找MBA課程(企業管理碩士),看到NYU(美國紐約大學)有entertainment business(娛樂事業)的課程, 好像可以折衷自己的興趣跟專業;但申請資格需要音樂相關行政工作的各種經驗,而我在網路上卻查不到相關工作職缺,於是只好選擇了文化大學推廣部介紹配樂的短期學程做修習。因為短期學程和上身邊劇場朋友的分享經驗,我才開始認識到有「電影配樂」這樣的專業存在。後來也順利申請到NYU(美國紐約大學)電影配樂研究所。
從政治系到配樂好像轉了很大一個彎
看起來的確是轉了很大的彎。然而當我朝著音樂的路一路前行,就慢慢發現我的位置;雖然不知道最終會走到什麼地方,但很多東西是過程中累積出來的,無法計劃或盤算。當我決定全力往音樂這條路走,周圍的人都意識到,很多連結就會亮起來。那時我深刻體會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流傳甚廣的一句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原創作曲是作配樂之後才學的,高中只有和朋友彈吉他、玩樂團,學校一有音樂比賽,我就會跟朋友去找一些好聽的歌來練習參賽,也從這個過程得到很多成就感。出社會之後才知道音樂世界裡還有戲劇的配樂創作、寫音樂劇歌曲這些專業。
「是不是科班出身跟後來的成就沒有直接關係,重點是你知道你想做什麼,有沒有全力去充實自己。」-配樂達人王希文
非本科系的背景帶給你什麼樣的挑戰?你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的呢?
我讀過國外同樣非本科系出身的音樂大師自傳,像創作出的蝙蝠俠配樂而入圍奧斯卡獎的大師就不是本科系出生,所以當時被很多專業人士抨擊,他就必須不斷努力去證明自己。紐約大學要考樂理、音樂史,但是考過就好,所以是不是科班並不重要;而我因為起步較晚,所以我花更多努力跟時間去學習、補足,反而有些科班的人沒有好好唸,我講的話他也不懂,就看自己有沒有去充實自身專業。日本人有職人文化,台灣很多都囫圇吞棗、隨便就好。我對自我充實、教育都蠻嚴謹的,想要更專業,能學的就要努力去學。當創作變成職業時需要很多專業技術跟自律、管理能力來有效地輸出創作;靈感天分是感性的東西,但可以靠知識跟技術為基礎來支撐。所以我覺得是不是科班出身的跟後來的成就沒有直接關係,重點是你知道你想做什麼,有沒有全力去充實自己。
我也慢慢找出自己的優勢,就是去判斷音樂跟戲劇的關係。看到一部電影,它本身是沒有配樂的,你有沒有辦法從中感受其中的情緒消長,去判斷要下什麼樣子的音樂,這沒有標準答案。配樂家自己有沒有這個感受以及把感受執行出來,那需要一致性跟統合能力。很多人會寫很棒的好音樂,可是放在電影上就太突出了。我比較敏感細心會去注意這些事情,不讓自己的配樂作喧兵奪主,而是可以客觀地幫助電影。
過去的求學經驗和社團經驗是否帶給你任何正面的影響或幫助?
我相信過去的經歷都會在不同時候發生不同的效果,讓我變成一個特別的個體。台大政治系的求學歷程,教授給我知識份子的自我期許和做學問的精神,現在我就知道可以去找台北藝術大學的老師開書單、去坊間找淺顯易懂的書來學習。過去準備升學考試的經驗,讓我練就快速擷取、吸收、累積知識的能力,使我現在能更有效地補足專業作曲知識,所以我並不後悔沒有去音樂班。
學生時代的人脈也很有趣,像蘇打綠的吳青峰就是我附中的同學;還有同學唸台大土木系,後來出國唸爵士音樂,曾獲得金音創作獎,直到現在我們還常一起合作。過去的事情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帶來不同的可能。現在往回看才會知道,我們都無法預料未來的事。
高中那時後,我加入辯論社,平常要收集資料、討論論點、訓練反應力、組織能力、還有說服的口才,這些對我現在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配樂、音樂劇跟獨立樂團發表創作不太一樣,要跟很多種人溝通,例如其他設計者、導演等,去了解電影想表達什麼、導演在想什麼、他哪裡不喜歡你的作品、希望你可以怎麼改;而我要如何說服他接受我的想法,這有些需要聆聽、有些是問問題、有些是說服、有些是協調。劇場也是,每個人在做自己的專業時,都需要團隊合作精神和觀察能力。在辯論社和政治系訓練出來的能力讓我跟從小玩音樂的人有所區別,像我數學不錯加上經濟學的背景,還可以看懂預算表格當製作人。
「要把喜歡的事情變成專業,就必須要對這個興趣負責。」-配樂達人王希文
一開始接觸配樂有碰上什麼困難嗎?
作曲可以是憑空哼出旋律,跟聽覺、經驗、想像力有關,較不需要理論;但是要讓旋律變成30分鐘的配樂,就需要技術跟工具讓旋律發展得更大。我配樂的專業是從出國前一年才開始很密集的努力進修;但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我現在也是把握每個機會去學習。工作之餘我睡得很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很多事情想要學。學了之後有更多的疑問出現,就繼續問問題,去找書來看作為養分。現在很幸運網路很發達可以看到國外的作品,音樂劇本、歌詞、劇譜,讓我可以充電、有個理想可以去努力。
當初去國外衝擊很強,看到了這行業最頂尖的工作方式(例如:百老匯指揮),但每個國家的歷史背景跟人文環境都不一樣,很難複製回台灣。在台灣工
作上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做法跟國外學習的內容不太一樣,很多程序與技術台灣還不成熟,所以我創作線上長片的步驟都必須相對應作出調整。
當音樂創作從興趣轉變成專業,你對音樂的感受有改變嗎?
戲劇的東西很主觀,所以情緒管理跟心態要調整好,才能有效輸出創意。有規律、專注的狀態下比較好輸出創作,也是慢慢找到適合自己創作的狀態/習慣,像我就會固定花30分中散步走路回家,在這過程中尋找創作的靈感。
我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較容易做得好。每個行業都有好事、壞事、開心的事、鳥事,選一個有興趣的事情,比較會願意學習,更能夠去沖淡挫折,以及更有動力想把它做好。找到自己對的位置就會能夠快速累積成就。
只是要把喜歡的事情變成專業,就必須要對這個興趣負責。如果你喜歡彈吉他,想要成為專業吉他手,技術要非常穩定是基本的,你還要認識很多錄音的器材,別人問你相關問題,你要能答得出來,因為這是你的專業。
作曲上,我時常反問自己懂得夠不夠多;教電影配樂的學生問我問題時,我能不能夠回答。如果問我配樂歷史,我不能說:「我不知道,我只是喜歡作配樂而已。」如果你真的有興趣,你應該更有動力去理解這方面的知識、去充實自己吧?
如果想要加入電影配樂,要怎樣準備?
要多接觸不同的藝文活動,哪怕是看展覽也好。多理解不同的事情,培養感受力跟表達能力。現在很多東西都速度太快,如果不知道怎麼過濾就會迷失在其中。
你現在看一篇文章還能對文章有什麼想像嗎?還是跟其他人一樣都很快得「刷」過去。有時候東西太多太快,很多感受力就不見了。想從事創作,感受力跟觀察力很重要;找到自己的聲音,了解自己的質地也是必須的。
用一句話說明舞台劇吧?
找到音樂跟戲劇的關係,讓觀眾更能感受他們的魔力。
謝謝王希文詳細地分享過去經歷和人生轉折,讓我們更了解你是如何縮短興趣跟專業之間的差距;除了決心,就是自我要求和積極學習的態度。
配樂小知識:一般作曲 vs 配樂
- 流行音樂(有歌詞的曲子):大概3-4分鐘,主要希望歌詞可以被聆聽、被傳唱,所以配樂要有鮮明的結構可以讓我們聽一遍就跟著唱。
- 電影配樂:大部分是1.5小時左右的電影,其中30-40分鐘是樂器原創音樂,主要功能是輔佐觀眾理解劇情。舞台劇的配樂也類似這樣,廣告配樂則是簡短許多。
- 音樂劇:一個裡面角色用歌唱方式來講話的世界。通常會有15-17首歌;因為不會被單獨聆聽,歌曲結構會比流行歌曲再更複雜,不會是「旋律-主歌-副歌-主歌」的形式。音樂劇配樂目的是讓音樂能跟劇情相符合,幫助角色跟劇情結合得更好,而不是著重在演唱的炫技跟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