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22 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接軌未來人生的「自主學習法」
「十二年國教」,一個新穎卻引發全國家長教師神經緊張的名詞,即將要在明年由名詞轉化成制度落實在台灣青少年身上。十二年國教的基本精神就是「適才、適性、適所」,鼓勵青少年升儘早發現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在升學上做學術研究與職業預備的分流,減少青春白白流失的風險。
在台灣,隨著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驟升現象,青年就業問題已經快要成為社會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正視嚴肅課題。為了讓更多社會大眾了解「十二年國教」,超越基金會去年開始舉辦的「超越達人職場體驗活動」,並在今年出版書籍與影像記錄。同時,超越講堂此次邀請了青年研究型作家-謝宇程分享這個課題。
七年級生的謝宇程,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拿到社會科學碩士後,返台從事研究工作,目前是一位研究型的作家,專心以「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不再誤解技職教育」為研究題目。謝宇程細數升學路上一路順遂,但是從小就愛閱讀人文書籍、托爾斯泰的文藝青年的他,原來高中時想選一類組,在與家長的折衝溝通下,「數理概念如果不錯的話,通常長輩都會希望你選三類,因此一加三除以二」,妥協之下「我只好選二類組」。他說高中念書時真的都很用功認真,大學選填志願時,他心想著成為張忠謀這樣的大企業家,於是選了台大工商管理,然而,因為人文基因鑲嵌的本性始終忘懷不了公共事務、社會議題,於是出國拿取社會科學碩士返國就業。
謝宇程提出許多實際案例,說明制度如何犧牲學子的青春,例如他有一個朋友,從小學業成績平平,直到國三時父母不得不考慮送他去念技職學校,當時他喜歡看《中華小廚師》漫畫,父母誤以為喜歡廚藝,結果送去念的餐飲科的學校卻致力於「升等」,許多技術課改成理論課,導致三年的學習大多教室度過,即使是去大飯店實習也只是一般的勞工-「把烤好的麵包冷藏,把冷藏的麵包加熱」,最後,因為熬夜值班,把身體弄壞了。
工專五年後,這位朋友沒有愛上做菜,而是放棄。有多少的台灣學生在教育體制中懵懂懂得打滾,沒有人發現任何問題,直到畢業找工作,才大夢初醒?謝宇程說,即使他念的是台大,發現教室裡還是有不少人睡著,「如果台大是這樣,全台灣的學校又是什麼樣子?」教育體制讓我們如此的消極應對,好像每個人都在忍耐、打混,直到這個階段結束。因此,他在書中認為,每個人都和另外一個人不一樣,沒有一個學習制度可以完全量身打造,制度應該被改善,但「沒有制度是完美的」,重點在「學生如何看待學習、如何學習與運用學習資源」,「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教育部長」。
活動後半部,有許多朋友加入討論,從家長、教師、輔導社工的角度分享他們的自身經驗。其中有一位安置機構的社工,在資源貧乏的狀況下,她認為理論與實務的落差極大,因此安排同學們多參與演講或職場體驗的活動,發現多看多聽多攝取經驗談,真的可以讓同學們的想像更廣。
透過今天的討論,聽眾們都認同謝宇程的主張,國家提供的教育制度,已經不再完全符合快速流的產業需求,教育制度提供的只是一個升學與學習管道,只有能主動學習,主對對資訊的蒐集閱讀、對職業的體驗探索與理解,才是在現代變動的社會中,安排自己生命職涯的根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