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18 未來工作在哪裡?關照自我,讓工作變成遊戲

超越講堂
Lesson.18 未來工作在哪裡?關照自我,讓工作變成遊戲

「超越講堂18」相當榮幸邀請到詹偉雄與傅瑞德兩位老師,與講堂觀眾暢談閱讀《未來工作在哪裡?》(Lynda Gratton,天下文化)的心得,以及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與觀點。

無窮盡的創造自我

學學文創副董事長、《美學的經濟》(2005,風格者)作者詹偉雄首先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當代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包含:私有財、追求利潤、永無止盡的積累、自由市場、小政府、建構佔有式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dualism);從過去封建集體到資本主義個體化的落實,現今資本市場落實在消費個體便是「無窮盡的創造自我」(endless inventing self),透過這個概念,消費主體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展現自己,在各種廣告的鼓吹下不斷購買新產品表彰自我,於是我們每天總是不斷看到新品上市,而新的生產者與新的消費者也一直不斷誕生。

「資本主義就是不斷去購買你不需要的東西。例如,女人的高跟鞋,一整個鞋架都是太太的高跟鞋,可是高跟鞋並不實穿啊!但一雙雙漂亮的高跟鞋展現了每個女人的自我。」現場觀眾此時不禁莞爾一笑,詹偉雄以最簡單的語言與觀眾分享,「所以,資本主義的基本邏輯,其推動運轉的內在動力,就是人們對經濟成長的高度渴望。」

敘事自我的軌道:關照自己的生命史

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與「發展自我」,就像是一套遊戲規則的兩個面向。詹偉雄透過自我發展這個面向,切入他對於《未來工作在哪裡?》的想法。多數人的一生在脫離學校後,大多與職場生涯脫離不了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工作」。每個人的生涯發展都有它自身的軌跡存在,每一個事件就像是散亂的點狀分布圖,回顧過去,才發現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情連成一條線,驀然回首,才驚覺那些事件是成為今天自己的背後因素。

「我強烈建議大家去讀讀賈伯斯(Steve Jobs)的傳記,你會在其中看到為什麼蘋果會如此強調美學設計,這都跟賈伯斯本人的人生故事與學習歷程有關。」詹偉雄從中強調「自我」的無限可能,在現在從生產轉向消費的後工業社會中,「重點是你怎麼發明工作?」詹偉雄指出,我們必須更積極主動的去創造新的價值,探究自我,而非服膺集體、主流價值。

他又補充一點「為什麼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會有被遺棄的玩具尋找主人這樣的故事?其實,這是出生不久即被收養的賈伯斯終生都在思考的問題:『為什麼父母要遺棄我?』」賈伯斯從自我的不斷追問,一步步地透過自己的產品與世界對話交流。

工作的經濟學:讓工作變成遊戲

詹偉雄對於《未來工作在哪裡?》中「工作與遊戲」的論點非常有同感。他的簡報畫了四個塊狀,分別為:「工作、遊戲、享樂、學習」。遊戲本身就是在創造價值、學習則能夠發現自己的不同,如果四件事情都能夠有所交疊真是幸福的一件事情!另外,他也對本書中強調要專精一件事情必須付出10000小時(算起來大概是工作4-5年)頗有同感,假使我們在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同時享有遊戲、快感,學習時間又能同時反饋工作內容,那麼你將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於是,工作這件事情從過去的「社會給予(工作),變成自我賦予(創造工作/環境/價值),這大概是本書讓我感到最有共鳴的地方。」

傅瑞德:渴望對話、欲望使然、創造工作

傅瑞德過去從事過語言行銷顧問、雜誌編輯、商業案件翻譯、長期關注電子出版與行動通訊領域。現在是潑墨書坊的負責人,專攻數位出版。傅瑞德自承自己做的事是比較小眾化的市場。他從自身的創業與工作經歷出發,認為驅使工作的動力因素之一在於「想要把自己的想法透過語言或其他載體傳達給他人」、「幫助他人的願望,可以產生新的工作」。

早在2002年,傅瑞德就曾出版過數位雜誌,「數位出版的優點是省錢、可省下紙張的成本。」他說,「當時這份刊物最多曾發行高達七萬份,但商業上並不成功,因為拉不到廣告。卻很受讀者喜歡,但最後我們都把自己給累垮了。」雖然當時並不成功,但因為欲望與興趣使然,使傅瑞德仍堅守數位出版領域,他認為將來圖書市場仍會不斷萎縮,「但就像廣播一樣,實體圖書最後會萎縮,但仍占據一小小塊市場屹立不搖。」「即便從事數位出版,但我可是實體書的忠實愛好者,只要買書,我大都會到獨立書店購買。」科技的力量所帶來的物質變革就像無情大浪一般無法抵擋,即使抵抗也像是螳臂擋車,順應潮流,但同時保持對實體印刷書籍的尊敬,傅瑞德體現了面對科技變革的生活特徵與態度。

談到工作,傅瑞德說「跟著自己的欲望去走,簡單來說,就是跟著你的興趣走,找到適合你的工作。」他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今天有一篇報導說,一個從台灣過去的北大教授,覺得現在的台灣就像是桃花源。」「但我請問各位,桃花源裡的人為什麼要躲起來?因為當時要避秦嘛!那他們什麼時候才被發現?已經是東晉了,而秦早已不在了!」傅瑞德想表達的是,今天的台灣處境好像很尷尬,與鄰近國家相比好似不斷在萎縮中,但是,順應自己的欲望、興趣、傾聽自己的聲音無比重要,那才是持之以恆的終極條件。另外,他相當認同書中所謂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將細節與各人特色、專注度投入在產品身上,每一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品格也就在作品/產品中發揮出來,也是你獲得更多重視的契機。」這也剛好呼應Gratton所謂的投入一萬個小時使自己專精於某領域的概念相符。

結語:台灣應積極思考成為「有力量的邊緣」

兩位講者進行珍貴的簡報後,分別接受現場觀眾問答。其中一位觀眾向講者請益實體書店究竟還會不會存在?詹偉雄悲觀地表示,因為科技發展破壞了真實距離,他認為實體書店岌岌可危,「你看到的不再是它存在的實體,而是它的空間氛圍;你到一個空間買得是它本身(氛圍),而非裡面的商品」。

另外,順著傅瑞德引「桃花源」例子,詹偉雄有感而發,「二十一世紀最不需要的是『核心』兩個字,所有的核心都要被去中心化,越邊緣越有力量,像是歐洲小國瑞士、丹麥、荷蘭,這些小國都是歐盟大經濟體講不同的語言,丹麥甚至堅持使用自己的貨幣。」「台灣雖身處中國大陸旁,但是我們應該努力思考『成為有力量的邊緣』;我們應該好好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就像台灣的手沖咖啡館,每個咖啡店老闆就像是傅瑞德所說的,個個都具有『工匠精神』。」原來,預測未來工作在哪裡並不那麼重要,回歸到作者與兩位講者的觀點,對自我生存的詰問、順服自己的欲望、投入大量時間結合工作與興趣,以及,宛如工匠般的專注,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具備的態度,也是我們唯一賴以生存之道。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