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11 飛行少年

超越影院
Film.11 飛行少年

  曾榮獲2008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與公義紀錄片影展殊榮的《飛行少年》,記錄著一群因失親失養、行為偏差而在安置機構生活的少年們,透過學習獨輪車到完成環島的夢想旅程。導演黃嘉俊用另一個幾乎被社會所遺忘的角度探討青少年議題,同時在映後座談當天,黃嘉俊也就影片中這些少年學習重返社會的奮鬥過程與超越影院的觀眾進行分享。

  2006年的夏天,三十名少年在炙熱的陽光下揮灑著汗水,用二十天的時間騎著獨輪車完成環島一千公里,他們是來自於花蓮信望愛學園的少年們。這些有行為偏差的非行少年,可能因為誤入歧途送入觀護所,就被人用異樣眼光的看待,甚至被世人所瞧不起。由法院觀護人盧蘇偉發起的騎獨輪車環島活動,目的在企圖創造成功經驗,希望透過學習獨輪車,讓學員們將來能夠勇敢面對任何難關、正向積極的思考,並以此當作他們生命中最大的依靠;而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牧師更說,不論這些少年是如何來的,他們共同的需要,「就是被愛」,社會上每個人都需要用愛關心他們。

  黃嘉俊導演提到,因為必須被保護,這些安置機構裡的孩子們,並沒有機會在其他媒體露臉,電視畫面可能要打馬賽克,聲音要變音甚至名字都必須化名。而《飛行少年》一片所探討的層面則更深更廣,不只單純的介紹一輪車環島,透過鏡頭,黃嘉俊想傳達給觀眾的,是「珍惜現在身邊所擁有的」,而更大的企圖,則是希望成人觀看後能夠有所省思,不論是父母、學校老師甚至身在社會當中的我們,對於偏差行為的孩子,是否願意多給他們一次機會、兩次機會,甚至是永遠都不放棄他們?當他看到這些少年們騎著獨輪車時的樣子,就好比飛出去一樣,給人自由的感覺,因此他用「飛」取代「非」字,有重新獲得自由、獲得方向的正面意涵。

  許多時候,我們能夠幫助這些孩子的或許不多,但儘管只是很微弱的一個鼓勵、一個微笑、一個關心,都可能對他們產生莫大的影響。我們從盧關護人與牧師等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身上,看見他們透過自己的力量、結合專業並努力帶領這些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走出自己的精采人生,這也正呼應著超越影院七月的教育主題,我們持續透過不同觀點的影片故事,讓大家就同一個議題,展開對話,並看見社會中這些前進的力量重新被提起!

 

  暑假的一開始,超越影院選映由吳星螢及黃嘉俊導演所分別執導的《粉墨登場》與《飛行少年》兩部作品。前者用輕鬆且貼近生活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討反高學費議題,後者則以司法單位、牧師和「飛行少年」三方角度敘寫發生在2006年的故事。映後座談時,吳星螢、黃嘉俊導演與中映電影執行長陳德齡也就影片拍攝的動機、過程與現場觀眾作分享。特別的是,超越基金會董事長蘇貞昌先生的太太詹秀齡女士現身,代替先生以主人之姿歡迎所有觀眾並全程參與活動,和眾人度過愉快的周末午後。

  有別於過往對社運議題記錄片的枯燥、沉重印象,吳星螢用幽默詼諧的方式拍攝《粉墨登場》,記錄一群從憤怒青年轉變成革命老青年的社運伙伴們十年來的抗爭歷程、人生故事,內容感人、毫不生硬,更曾獲得第47屆金馬獎評審肯定,入圍最佳紀錄長片。而榮獲2008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並在世界各地作巡演的《飛行少年》,則記錄一群花蓮信望愛學園的孩子們騎單輪車環台的空前壯舉,鏡頭完整呈現牧師、老師、關護人、社工對孩子們愛與關懷、過程中所面臨的矛盾與衝突,除了心疼這群幾乎被遺忘的少年,更盼社會能有所省思。

  前一天剛結束拍片的導演吳星螢,同時也是長期參與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工作者,在映後座談時表示,這些片中的社會運動者堅持自己的理念為「對」的事情發聲,沒有藍綠、只有超然立場下的理性辯證。儘管他們曾對這社會感到失望和憤慨,但經歷不同位置、作出不同選擇後,他們體認到贊成與反對兩造之間也並非毫無交集,需要的是打造一個溫和的橋樑來開啟溝通的契機。而擅長拍攝以「家」為出發點且習於正向思考的導演黃嘉俊,透過拍攝《飛行少年》,看到這些孩子背後的堅強,當學員為了練習單輪車揮灑汗水與眼淚,鏡頭的那一端也跟著起霧。在結束拍攝後的這段時間,除了學員感受到身旁的人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愛外,經由拍片的過程,黃嘉俊也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與節奏。

  超越基金會秉持「開放、對話、創造」的精神,希望藉由紀錄片放映及各式講座與課程打造一個開放的平台、展開對話,讓更多有心的朋友一起投入,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價值。詹秀齡女士在活動中感性的提到,因為自己的女婿龍男‧以撒克‧凡亞思本身也是導演,她相當能夠體會身為導演拍片的辛苦,因此對於這些努力堅持完成夢想的影像工作者尤其肯定與讚賞。同時她更歡迎所有觀眾呼朋引伴、召集更多身旁的親友一起來參與超越影院。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