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創譯達人李芝瑩:觀察,那些大自然教會你的事

兒時爬山,打開自然生態的啟蒙
「我想成為國家公園解說員!」小時候,李芝瑩經常跟著爸媽去爬山,被大自然所吸引,便有了想在國家公園工作的念頭,當一位在自然環境行走的解說員。然而,國高中時期,李芝瑩跟大家一樣努力讀書,以成績分數選填台大農經系就讀,在第一次期中考後發現並非自己想要的方向,畢業前夕,李芝瑩也開始思慮未來,原想當國家公園解說員,卻發現少有正職,大多以志工身分活動,於是決定先將重心轉往同樣感興趣的大眾傳播類工作。
透過舅舅引薦,李芝瑩有機會進入電視台實習,跟隨前輩們一起跑新聞,真實體驗新聞產製流程,便一直留在電視台打工。畢業後,她加入報社,主管知道她有農業背景,便指派她跑農業和環境相關的新聞,過程中李芝瑩認識了許多保育組織,不僅對環境保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更堅定自己喜愛大自然的心,也為她的職涯帶來了轉折。
改變大眾對保育的錯誤觀念
李芝瑩決定離開媒體業,前往英國就讀環境與發展碩士,畢業回國,朋友分享台北鳥會正在找一位有媒體背景的人,儘管薪水低於過去的記者工作,但想到可以為了喜歡的自然盡一份力,李芝瑩仍決定嘗試看看,也在工作中更深度認識大自然的奧妙。在這之後,她加入了以環境教育為重點的基金會,負責規劃環境教育的課程,以及培訓環境教育教師;也曾離開公司自由接案,和國際環境組織一起進行合作計畫,這幾年李芝瑩積累了各種不同的經驗,卻也意識到「環境教育的活動不能只有有趣,最終目的能讓大家反思議題,進而採取環境友善行動!」
其中和林業署旗下的自然教育中心合作時,李芝瑩發現大眾對於運用山林資源存在一些誤會,「像是提到砍樹,大眾普遍是不能接受的,可是從家具原料到食品添加萃取物,生活中對於木材的需求量很大,於是台灣選擇進口國外的木材,造成木材自給率僅僅只有1%」,讓李芝瑩非常驚訝,進口木材不僅增加碳足跡,也會增加購入不公平交易商品的風險。李芝瑩也提及,「樹木就像水果,這些人工林在老熟之後會開始劣化,進而降低原料的強度及價值」,因此,李芝瑩從林場、企業、民眾等不同角度,設計一系列課程,讓大家除了走進大自然探索,也藉此機會與大眾溝通,如何永續經營、守護森林,傳遞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同時開啟了她與好友創業的契機。
導覽不是單向輸出,重點在溝通
「導覽不該只是單方面提供知識,而是應該藉由引導,讓參與者思考,研究方法改善山林問題,一起討論任何做法導致的結果」,李芝瑩為此創立「斯創教育工作群」,融入先前工作經驗,將探索、思考以及詢問交流轉譯成一套有系統的課程內容,傳遞知識時更有條理、邏輯清晰,也呼籲大家一起參與環境保育行動的重要性。
此外,李芝瑩也希望打造一個「環境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友善平台,培育更多熱衷環境教育的人才,同時期待他們帶著專業到不同領域,甚至促成異業合作,打破同溫層,讓身邊的人都來一起關心環境保育議題。
種下守護大自然的種子
「許多科學家的理論,都是因為觀察到微小事物的差別而開啟研究」,斯創教育工作群也特別規劃了給孩子們的課程,引導孩子們運用自己的五感去觀察。李芝瑩認為同樣的一條森林步道,打開五感後卻能觀察到先前沒發現的風景,並且透過觀察才能引發好奇心,有好奇才是探索和思考的開始。
除了實地走進山林的活動外,斯創團隊也提供在都市公園認識動植物的課程,希望可以降低都市小朋友的參加門檻,不僅能讓他們了解都市中同樣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也能從小培養小朋友們的觀察能力和好奇心。「觀察是打開視野的第一步。」,李芝瑩帶著初心期盼,無論大人小孩,希望大家走進大自然微觀奇景中,種下對世界保持好奇的種子,一起守護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