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纖維再造達人黃千鐘:改造農業廢棄物,循環經濟的推手
以自身所學為地球效力
黃千鐘從小對未來其實沒有太多想像,和大多數的人一樣懵懵懂懂地長大,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的他,退伍後接連進入兩間上市公司當研發,從事「可製成分解材料」研究,在一次前往上海工作的機緣下,意識到中國競爭力的崛起,有感台灣人的優勢在中國不會持續太久,便萌生了回台灣的念頭,「加上我其實也想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啦!」因此,黃千鐘決定回台灣創業,繼續攻讀研究所,碩士論文以「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為題,研究甘蔗纖維、香蕉纖維、鳳梨纖維、竹子纖維這些可以製成分解的材料。
2013 年,黃千鐘創立「鉅田友善材料有限公司」開發環保材料,主要以農業廢棄物的循環經濟做發展,「我們因為加入工研院的提案,幫助菇農減輕塑膠袋的垃圾處理成本,所以整個團隊進駐位於南投的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他們以能夠「自然分解」的袋子作為解方,並以此經歷,在進駐後,持續從農業廢棄物到循環經濟往下做延伸。但礙於當時全球的趨勢,以及台灣環保意識還尚未高漲,因此初期非常辛苦,直到出現海龜鼻孔卡入塑膠吸管的駭人新聞,環境保育一詞漸漸受到大眾關注。
(圖片來源∕達人黃千鐘提供)
(圖片來源∕達人黃千鐘提供)
拒絕塑膠毒害,農業廢棄物的再生改造
後來,限塑政策上路,許多塑膠替代方案紛紛出現,跟上這波時事議題,黃千鐘與夥伴創立「renouvo」品牌,順勢推出「甘蔗吸管」吸引到大眾的目光,黃千鐘說:「可能大家覺得紙是環保的,但替代品就會變成木頭,但我們使用原本就是大量垃圾的甘蔗渣,就不需要新的樹木來當資源。」從專門榨甘蔗原汁的食品工廠收購甘蔗渣,也替食品工廠節省了後端的廢棄物處理費用與時間,不僅協助企業達到零廢棄的目標,更達到環境保護的效用。
環保意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一大課題
創業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困境,而做環保業最大的困難就是成本,「因為塑膠非常便宜又方便,而台灣的塑膠產業又非常興盛。」面對在意 CP 值的民眾,大多會把價格拿來做比較,但他們卻沒有看到,後端處理以及自然界的環境成本。除此之外,過去也曾有不少對甘蔗吸管材質的質疑,讓黃千鐘與團隊不斷改良自家商品,研發更環保、更能安心使用的吸管。
「平均一個塑膠袋的使用時間不到五分鐘,卻會帶來百萬年的殘留。」對於塑膠的毒害,美國智庫有一個調查,每個人一個禮拜吃進去的塑膠微粒,是一張信用卡,就是因為知道其嚴重性,因此在面對各方打壓與質疑的聲浪,黃千鐘並沒有因此被擊倒,他積極參與國內外相關展覽,榮獲多項專利以及國際認證,甚至獲得法國蒙佩里耶雷平發明展金牌獎,也因此收到歐洲大量訂單,「這些國際的支持,給予我們很大的信心。」儘管目前仍以外銷為大宗,也開始有許多國外企業希望能夠買下專利,不過黃千鐘認為,應該要把技術留在台灣,扎根在此後再放眼國際。
永續的觀念,正在開始發酵
曾經前往法國參加聯合國會議,也參加過許多國外論壇的黃千鐘,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非常有感的現在,不禁感嘆的說:「其實地球的肺是海洋,不是森林。」全球不到 15% 的氧氣量來自森林,但有 80% 來自海洋,而海洋的氧氣來自於其表面的藻類。當塑膠分解成微粒浮在表面時,會讓許多藻類因此被塑膠微粒覆蓋,便會造成地球製氧能力下降、調節氣候能力下降、以及氣候異常。
黃千鐘想透過自身在材料研究上的專業改變社會,提倡無塑生活也落實循環經濟,為廢棄物重新定義,賦予產品新的價值,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人才後輩一同加入。時常回到朝陽科大母校的他,希望透過推廣可以讓學弟妹加入他的行列,或是樂意參與教育單位邀請,「因為我想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期待環境永續的觀念,有一天能夠發芽。」黃千鐘不斷為環保努力,希望永續的觀念能像蝴蝶效應般擴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