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故事】製鼓藝術達人王錫坤:「製鼓就是我的人生!」

2014/07/18

「製鼓就是我的人生!」-製鼓藝術達人王錫坤

响仁和鐘鼓廠第二代接班人─王錫坤,小時候並沒有真正地向父親學習製鼓,直到父親過世後,才決心要繼承,讓老字號傳承下去。我們即將揭開王師傅與製鼓的生命交織。

 

(口述/王錫坤、撰文/超越基金會)

小時候看著父親製鼓,曾經想要繼承家業或有其他志願嗎?

小時候看爸爸製鼓,其實並沒有特別感興趣。至於志願,在我那個年代比較不被重視,大部分的人順其自然一路升學,畢業後,哪裡有工作機會就去哪裡。到現在這個年紀,雖然很多事情可以由自己決定,還是覺得人生並非能自己掌控,有時候人生是靠著緣份前進的。

 

父親要求過繼承家業嗎?

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很辛苦,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從事同樣的行業。所以爸爸沒有要求我繼承家業,期許我好好專心讀書,未來去當老師。我只有暑假需要幫忙家裡的工作,所以對於製鼓技術,那時候是一竅不通。

 

後來怎麼決定要繼承家業?

我在當兵時,爸爸突然心肌梗塞過世了,不過媽媽鼓勵我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不需要擔心製鼓廠的交棒問題。製鼓廠需要師傅,而剛好我舅舅從小就跟著我父親學習製鼓,所以爸爸過世後,這個位子他就順勢接下了。舅舅曾經因為我體型瘦小,又沒有製鼓經驗,就揶揄我:「製鼓技術我已經駕輕就熟,你做不來,响仁和這個招牌我要拿走了」。我非常不甘心被他這樣嘲諷,所以我決定要做給他看,證明我的能力!那時候我心想:「現在我沒辦法跟你比,20年後,我們再來比」。

 

沒有師傅傳授技術,您是怎麼學習製鼓的?

我憑著看爸爸製鼓的印象,花了兩、三年自學,從削皮、燙皮到繃皮等技術,透過不斷地嘗試、失敗,摸索出既定基本技術。直到現在,我也還在不斷磨練那些技巧。自學過程中,繃破了很多張皮,遇到很多失敗的狀況,但是我從失敗中找尋經驗、累積經驗。雖然一開始是因為不甘心被舅舅嘲諷才開始從事製鼓,但慢慢地我做出了興趣,而現在製鼓就是我的人生!

 

「人失敗過才知道失敗的痛。一生太平順的話,就像一首很單調的樂章。把日常的困難當成不一樣的風景,人活著就是要嘗試很多新的東西。」-王錫坤

 

曾經有失敗過的經驗比較好嗎?

自己失敗過後,印象比較深刻,人失敗過才知道失敗的痛。一生太平順的話,就像一首很單調的樂章。把日常遇到的困難當成不一樣的風景,人生也會比較有趣。

 

大學唸企業管理學系對管理製鼓廠有幫助嗎?

製鼓最重要的還是手藝,所以我並沒有特別做行銷。我認為一個產品的好品質就是你的口碑,而口碑就是最好的行銷方法。也因此,我持續地精進自己的手藝與技術,挑戰以前沒做過的製鼓方法,希望可以讓鼓變成更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像是「鼓桶彩繪」的部分,我曾經到南投工藝中心學習「生漆」技術,那是日本人的漆藝,每件作品都需要花上數月時間製成,雖然費時,但成品都非常美麗。我希望以後可以運用在我的鼓桶身上,使它們更具有收藏的價值。現在市面上還沒有看過這樣的鼓,所以我非常期待可以做出來。

 

製鼓還有這麼多的可能性?

我對製鼓有興趣後,就開始考量其設計的美感,例如原木木紋的保存,鼓桶鐵圈的取捨等。另外我還挑戰過沒有人做過的八卦鼓,還有可以詮釋三國演義角色性格的定音鼓,這些史無前例的挑戰讓我很有成就感。幾年前在康健雜誌看到了「優人神鼓」到榮民醫院,為2000多位精神障礙的病患在中山堂修習打鼓,8個月後病患的情緒明顯變得更加穩定。這則消息讓我開始對音樂治療產生興趣,如果我所製的鼓也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我感到很高興。

 

可以說因為沒有特定的師傅,所以您勇於創新嗎?

傳統技藝的工法是固定的,而一般來說,很多來拜師的人小學都沒畢業,又因為尊師重道,對師父的話為命是從,所以腦筋或許比較僵化。我嘗試創新是因為自己本身很喜歡看骨董,但是看著古人遺留下來的作品,越看越自嘆不如,他們的審美觀和技術真叫人佩服。所以如果我想要去改變製鼓,就需要再深入研究。

 

王師傅怎麼看待製鼓這個行業?

鼓的存在已經擁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它橫跨許多世紀與文化。在台灣,有寺廟、陣頭這些在地文化持續傳承,所以製鼓是不會消失的產業。如果可以用來推廣文化,製鼓以後將會越來越發達。

 

王師傅對製鼓產業從一開始的自學到最後的創新,就是憑著他「不服輸」的毅力與堅持。他的生命故事也告訴我們,熱忱是可以培養的。